淮阳新网

查看: 103246|回复: 0

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解决之道

发表于 2020-10-24 22:35: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河南省平顶山市 电信
       
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解决之道

      笔者认为,以民俗文化为切入口,有效地利用优秀民俗文化是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解决之道.
      (一)开展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动,是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和重要载体。
        利用一些农村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传统节会,包括民俗文化表演、民间戏曲表演等,举办各种形式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文化活动。同时。在推动开展农民自办民俗文化活动并使之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形式的基础上,采取专业文化干部"挂点"和文化部门聘请文化专业人员相结合的办法,为下辖村委会、居委会配备文化指导员,把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动与乡风文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使之具有传统民族地方特色,又富有时代感。   
     (二)通过引导民俗文化发展,加强乡风文明建设。
      一方面,引导农村民俗文化建设方向。政府运用政策导向和宣传教育优势,在农村地区做好主流价值导向和舆论引导,吸引广大农民积极参与到保护民俗文化的工作中去,营造全社会关心、重视农村传统文化保护的浓厚氛围。另一方面,保护和开发农村民俗文化。在保留、弘扬本土农村民俗文化特色资源基础上,鼓励农村民俗文化交流,继承农村民俗文化中的良性基质,注入现代内涵;大力抢救即将失传的农村文艺形式,做好农村民俗文化抢救工作;制定民俗文化保护开发规划,实施区域文化与民俗文化相结合、民俗风情与节日相结合,使民俗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形成文化发展综合体。   
     (三)发挥乡贤作用,以乡贤文化作为民俗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有力抓手。
     乡贤不仅是能带领大家发财致富的能人,更是以身作则、道德高尚、诚心诚意造福乡梓的模范。一方面,乡贤本身可能就是民俗文化的传承人,在当地对于维系政治权威、维护文化秩序、引领乡村风习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另一方面,他们往往热衷于捐资参与民俗文化保护。所以,发挥乡贤的作用对于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通过农村民俗文化产业的发展,为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提供物质保障。   
       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需要资金资源的支撑。从长远看,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应该借助一定的平台和资源形成乡风文明建设的自我发展的内在机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民俗文化为这种发展机制提供了平台和可能。通过农村民俗产业化发展,可以为乡风文明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  
      1.利用民俗文化资源,开发相关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      
      在传承和发扬优秀农村民俗文化的基础上,将商品经济机制引入民俗文化产业,开发具有区域特色、民俗传统的民间艺术和技艺,开发具有民族传统和地域特色的剪纸、雕刻、编织、泥塑、绘画等民间工艺项目,积极培育和完善农村市场,大力扶持健康的民俗文化产品和服务,使民俗文化资源优势变为产业优势,使农村民俗文化与农村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2.利用民俗文化资源,发展农村生态旅游。   
      目前,农村生态古镇游、农家乐等民俗旅游项目蓬勃发展,促进农村餐饮、娱乐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民俗文化与旅游业的产业链条,解决了当地人们的就业、增收问题,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通过举办民间艺术节,实施特色文化品牌战略等,培育一批民俗文化名镇、名村等,打造一批以市场为主导,具有地方特色、文化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农村民俗文化企业和文化品牌。 需要注意的是,要推进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地方政府应该投入必要的财政资金,并完善各类资金筹措和投入的长效机制。一是确保财政对乡风文明建设支出的增长高于财政总支出的增长。投向文化建设的财政资金的增量向农村倾斜,并不断加大倾斜力度等;二是对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投入采用项目评估、以奖代补等方法,提高投资效益;三是采取减免税的办法,鼓励民间资金投资农村乡风文明建设。
    (五)加强民间信仰的经济开发利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价值。     
      民间信仰作为一种传统文化资源,有一定的经济开发利用价值,它对促进区域性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1.利用民间信仰传统文化资源,可以带动旅游经济的发展。   
     观世音、关帝、伏羲、女娲信仰在我国民间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信众十分广泛。这种民俗文化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华儿女联系的纽带,具有很强的民族凝聚力,能把民族中的各个分子凝聚起来,合为一体。在现代旅游中,参观民间宗教场所、参加民间民俗信仰活动、了解地方性民俗文化已成为人们旅游观光的重要内容。   
     2.通过民间信仰中的文化活动形式发展商贸经济。     
      最典型的形式就是各地都利用传统的庙会,发展商贸经济。庙会,又称"庙市"或"节场",即在宗教祭祀的地方进行聚会、祭神、娱乐、购物等活动。中国庙会的源头来自祭祀,在农耕社会,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于是渴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或驱鬼逐疫的祈祷性祭祀活动便产生了,这种祭祀活动就是后来民间庙会的起源。唐宋时期,庙会内容逐渐由祭神、娱神向娱人方向发展,增加了娱乐内容,如舞蹈、戏剧等宗教活动。集市交易活动也在这一时期逐步融入庙会中,并成为后来庙会的主要内容。现今,庙会已成为农村百姓一项必不可少的民俗活动,除了传播戏曲等传统文化,贸易和娱乐活动也成为庙会上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六)挖掘民间信仰的艺术价值与美学价值,丰富乡村精神文化生活
     民间信仰作为民间文化的组成部分,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和美学价值,在发展民间文化、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许多民间寺庙就像一座艺术宫殿, 一些民间祭祀的物器本身就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而那些民间信仰的神化传奇故事、活动仪式等都是艺术作品,它们都包含丰富的文学艺术与美学价值。同时,在目前农村文化生活仍较单调的情况下,人们通过一些民间的祭祀、表征仪式,来开展一些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或者将民间信仰的传奇、神话故事改编成富有地方特色的文艺节目等,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不仅给人民群众带来了无尽的精神享受,而且在百姓共同狂欢的同时,也增加了商贸交流。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