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光阁主 发表于 2021-3-21 10:26:51

万姓同根祠,太昊伏羲陵


在滔滔历史长河中,中华儿女世世代代,生生不息,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推动着世界文明的车轮。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个习俗叫人丁兴旺看祖坟。中华民族如此强大,祖坟在哪里?在河南省的淮阳县,那就是位居“三皇之首”太昊伏羲氏的巨大陵墓——太昊陵。这里有气势恢弘的宫殿式庙宇,有占地875亩的巨大陵园,有每年一度朝圣者近千万人的朝祖盛会,有始自远古、至今不衰的祭祀巫舞“担经挑”,有纪念伏羲、女娲“抟土造人”、传承数千年的活化石“泥泥狗”,有颂扬伏羲、女娲兄妹相婚繁衍人类的“布老虎”,有历朝历代帝王祭祀的规制,更有民间三跪九叩的祭祀大礼——在这里我们每天都能领略到中华尊祖敬宗的美德,都能感悟到中华祖先崇拜文化的博大与精深。这里被誉为中华圣地。

太昊伏羲氏生于6500年前的甘肃成纪(今天水),是中国从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度时期起着决定作用的一个代表性人物。他带领他的部落沿黄河游牧东下,来到淮阳(古称宛丘)。在这里,他定礼数以导文,造干戈而饰武;作甲历以分四时,刻书契而代结绳;结网罟以教民渔猎;兴庖厨始变茹腥之食;制嫁娶革除群婚之弊;定姓氏以正人伦之本;造琴瑟开礼乐之大化;养牺牲创原始畜牧之先河;特别是他仰观俯察,中观万物,始画八卦,开启了人类智慧之源,升起了中华文明的第一缕曙光,以龙纪官,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大融合、大统一。太昊陵堪称是中华民族的祖根地,又是全球华人祭拜伏羲始祖的专祭地。

其实,对伏羲的崇拜自伏羲崩葬后就有了,而且形式多样。5000年前炎帝神农氏在宛丘城建都,因是伏羲曾经建都的地方故而称“陈”,其实也是对伏羲的一种追念和祭祀。民间祭祀早在周朝就很隆重,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陈风·宛丘》这样描写到:“子之汤兮,宛丘之上兮。洵有情兮,而无望兮。坎其击鼓,宛丘之下。无冬无夏,值其鹭羽……”这实际上就是今天仍日盛一日的“担经挑”舞。“担经挑”又称“担花篮”,是颂扬伏羲功德的原始巫舞。每班由四个老斋公(老太太)组成,三人表演,一人打经板。三副经挑中六种花篮,花篮为竹制,有龙、宝瓶等式样。舞者全身饰黑色服装,舞姿变化大致有三:一是“剪子股”:一人打经板,三人表演以“十”字路线为中心,对面穿插,走成剪子股路线;二是“铁索链”:一人走这条路线,另二人走另一条路线,像拧麻花一样多次相迭;三是“蛇蜕皮”:一人在前,三人朝一个方向沿履而舞,然后每二人从中交叉而过。表演者多淮阳及周边县市人,主要集中在农历二月的朝祖盛会和农历每月的初一和十五。它是颂扬伏羲、女娲繁衍人类等功绩的祭祖形式,也是求子还愿的一种形式。这与《汉书·匡衡传》“陈夫人好巫而民淫祀。胡公妇人,武王之女,大姬无子,好祭神鬼,鼓舞而祀”的记载相符。

每年农历二月二至三月三为期一个月的太昊陵朝祖会,平均每天香客达三十万人次,以河南省及其周边省为主,辐射全国各地,及海外华侨华人。“会”的形成可追溯到伏羲氏制嫁娶时期,当时他为了克服族内群婚的弊端,初春二月把各部落男女青年召集到一块,“会”场中间放一块带孔的石头,男女若互相有意分别摸摸石孔便成为夫妻。于是,“会”便形成了。后来,伏羲统一各部落,创立龙图腾,就在二月初二这一天宣布龙图腾成为华夏民族的族徽。所以,自古二月二就被称为龙抬头的日子,太昊陵自有陵就有二月朝祖会,朝祖会从二月二这一天开始。无论从规模还是从时间跨度上,这里都堪称华夏第一朝祖盛会。

朝祖会上,人们打着绘有龙图案的黄旗,或一个“会”,或一个群体,或一个家族,沿着750米的中轴线,一步一叩首,直至伏羲陵前,其虔诚程度,非亲眼目睹难以置信。祭祀时,要焚香、献祭品,叩首、叩首、再叩首。

祭祀完毕,还要购买太昊陵的灵物“泥泥狗”。泥泥狗是伏羲、女娲抟土造人的“真图腾、活化石”。传说伏羲时代发生一次大地震,他们为繁衍人类不得不兄妹相婚,由于嫌自然生育太慢,就用黄土造人,所以中国人都是黄皮肤。这些泥泥狗用黄淤泥捏制,全涂黑底,然后用红、黄、白、绿、粉五色绘以点线结构的图案,有草帽老虎、人面猴、对脸人、猴头燕、双头狗等数百种造型。这些泥泥狗浑厚古朴,艳而不俗,腹部都绘有女性生殖器图案,代表着女性生殖崇拜。淮阳县城东关古遗址中出土的春秋时期的埙,和当今太昊陵出售的泥泥狗中的埙完全一样。出售和购买泥泥狗都表现着对祖先的崇拜和颂扬。


除了这些民间祖先崇拜的遗风遗俗和文化遗存外, 历代文人墨客也都到此谒陵朝拜,赋诗著文以奠。三国诗人曹植写下《伏羲赞》《女娲赞》,西晋文学家挚虞、王彪之也有《伏羲赞》传世,宋代文学家王禹偁、张耒写下了《太昊遗墟》,他们都对伏羲的功绩和神圣的太昊陵给予了颂扬。明、清及近现代诗人写下的诗篇更是不胜枚举。


历代帝王都把对祖先的祭祀纳入重要议程。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四年颁诏“禁民刍牧”,即不许民人在伏羲陵园放牧牛羊等。五代,周世宗于显德元年,颁诏“禁民樵采耕犁”,即禁止民人在伏羲陵园打柴、采桑、耕种。宋代,宋太祖赵匡胤于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始置守陵户,即守陵人员,专门看护陵庙。并颁诏每三年对伏羲大祭一次,规格为最高的“太牢”祭祀,即使用纯色全羊、全牛、全豚三牲,及时鲜水果,祭器要专制特用,区别于其它的祭祀活动。又于乾德元年(公元963年),颁布《修陵奉祀诏》,诏建陵庙,守陵人由一户增至五户,改每三年一祭为每年春秋两次祭祀,并亲撰祭祀祝文。


明代,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正月登基,三月就派大将徐达收复陈州,五月便到太昊陵祭拜,并诏令地方官每年祭祀。洪武三年,朱元璋颁诏在全国修建36处陵庙,太昊陵首列第一。洪武四年正月,朱元璋又亲制祝文,派钦差大臣路景贤到太昊陵代为致祭。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朱元璋对人祖伏羲是多么地尊崇。自明初到清末,皇帝御祭达51次,其中康熙10次,乾隆10次。民国大总统黎元洪于民国五年亲临致祭,并题词“象天法地”。


历朝历代还把为人祖修陵建庙当作最大的崇拜。太昊陵自宋太祖赵匡胤于乾德四年(公元963年)始建庙宇、为人祖塑像、始有御祭后,宋朝历代皇帝又多次颁诏重修庙宇和增高陵墓。明代以前,陵墓为方形,朱元璋一改常规,一律改为圆形,唯太昊陵上圆下方。明嘉靖二十四年(公元1545年)又增高到目前的高度。到明万历初年陵庙占地达875亩。每年的朝祖盛会和清明节,四方百姓都要从家乡带着泥土为人祖“添坟”。所以,太昊陵无论从历史、从规模、从香火之盛都堪称天下第一陵


http://pic.huaiyangnews.com/pic/20210321/1616293623952494_118.jpg
http://pic.huaiyangnews.com/pic/20210321/1616293623980239_662.png
http://pic.huaiyangnews.com/pic/20210321/1616293624011487_102.jpg
http://pic.huaiyangnews.com/pic/20210321/1616293624015610_296.jpg

周口香榭丽舍 发表于 2021-3-26 15:58:26

wqpk 发表于 2021-4-1 18:46:39

历史悠久 文化传承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万姓同根祠,太昊伏羲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