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之楠 发表于 2020-4-14 15:28:46

淮阳地域传说及其对该地文化的影响(三)

(接上)
3、胡公传说
现在淮阳城东南有九个东西走向的大土堆,高约几十米,当地人称九女冢。传说玉皇大帝的九个女儿到太昊陵祭祖,走到该地鸡鸣天晓,九个女儿怕玉皇大帝发现,随丢下各自准备为人祖添坟的一包土,成为九女冢。根据考证,九女冢实为陈胡公妻女的墓。揭开《淮阳县志》,名宦祠中第一人便是胡公,城南柳湖中有陈胡公铁墓,城东南有元女冢遗址。据探测此冢有3000多年历史,与胡公时间相符。陈胡公是淮阳有历史记录的最早的封国国君,《淮阳县志》记载:“武王克殷伐纣,求舜后得妫满,以元女大姬配之封于陈,是为胡公”,“建都于宛丘之侧”。关于九女冢的神话传说显然悖于历史,这是因为传说的形成、谬传与人的地域、心理有关,往往越大事件,越共同关注的事件,其形成与事实越接近,也就越可靠。如果事件本身在当时当地就不能引起反响,也就不易引起舆论效应,就无从传起。陈胡公时期,相继埋下几名子女,几名妃子是很正常的事,老百姓无需言传。可是若干年后,面对城东那么大几个土堆,就会探讨其成因,加之淮阳之地对人祖伏羲的崇拜和神话传说的浓厚土壤,于是就把不可知的归于神秘,这才有九女冢的代代相传。城南还有一遗迹—思陵冢,后来专家考证为曹植墓,在未被发掘定论之前一直传说为宋国舅粮中掺沙,包公陈州放粮筛出的土堆积形成的。“陈州放粮”为陈地脍炙人口的民间传说,城南四个高达80米的大土堆与之相缪和也有些许道理。传说在流传过程中经过历史的印记有所改变,但是,并不能否认具有开天辟地之意义的关于史前文明的传说。
三、淮阳文学文化概况
淮阳历史悠久,文化积淀厚重,文学发源较早。最早的民间传说多注入神话色彩,如伏羲女娲滚磨成亲、抟土造人、揲蓍画卦、白龟观象等等,可以说是淮阳古老的民间文学。文学具有传承性,这些古老传说为淮阳文学打下了根基,很大程度影响了淮阳文学的发展。民间传说体现了地域风情,为文学的创作提供了素材,也激发了该地文人的的文学创作热情。无论《诗经.陈风》,还是淮阳历代文学家的作品,大都与传说中的人物或与传说有关的遗迹有关,即使到了当代以孙方友、墨白为代表的作家作品还有传说的印记。如果说淮阳是一枚邮票,那么票面上的万千气象只不过是他的外在表现,外表之下是淮阳及其厚重的历史文化和及其丰富的精神内涵,如沈从文之于凤凰,萧红之于呼兰,贾平凹之于商州,抑或福克纳之于他的约克那.博塔发,淮阳文人有他们共同的归宿,用他们赞美和宣扬的冲动,以自己的文学才情,全心全意地歌颂着伏羲、女娲,赞扬着泥泥狗、布老虎。
淮阳最早有文字记载的文学作品应为《诗经.陈风》,他从多方面反映了古陈国巫风盛行、乐于歌舞的民俗风情,青年男女的爱情悲欢,以及劳动人民对统治者的憎恨和讽刺。历代史学家有个共同的认识“陈风淫”,从古老的传说中我们不难找到这一现象的社会、历史、地域、民族等因素。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说过,原始的生产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物质的生产,另一个是种的繁衍,即人类自身的生产。人对自身开始有朦胧的认识与家庭、家族、宗教、姓族社会结构是同步发展的。⑥伏羲氏族开始制嫁娶,定姓氏是在认识到自身生产繁衍质量高低之后,他们打破了原始社会的乱伦状态,进入到文明社会。淮阳关于生存生育的神话传说经久不衰,“媾和”、“野合”、“交欢”、“性”在该地成为无需避讳的话题。泥泥狗就是流传下来的6000多年前淮阳普遍流行的生殖崇拜的印记。太昊伏羲是我国训化、饲养牲畜的始祖,据发掘狗是最早被驯服为人们守户、报警、保护畜群的家畜,后来成为该氏族的图腾。泥泥狗以粘土为原料,精造加工而成,用手指及竹签辅助捏制成各种造型,色彩涂以黑底,然后用红、黄、白、绿、粉五色绘以点线结构的图案,有楚漆器文化的格调,继承大汶口文化绳纹、方格纹古陶画法,有远古遗风,海外专家称其为“真图腾,活化石”。泥泥狗中的人面猴,臂长腿短,浑身有毛,胸前绘有母系氏族社会崇拜的女性生殖器图案。除了人面猴,还有意味着交配的双头兽,代表群婚向偶婚转变时以草遮面的草帽虎。泥泥狗又叫陵狗,当地有逛庙会回家必带陵狗在路上一路向路边的孩子抛洒的习俗,庙会起源时陵狗已经流行,太昊陵庙会起源于何时呢?《孔子家语》中说:“孔子自卫及陈,陈候起陵阳之台”,说明应早于春秋。《礼记.令篇》载:“仲春之月……以太牢祀为高媒。”“高媒”指伏羲、女娲,传说两人兄妹为婚,抟土造人,繁衍了人类,后伏羲氏族以“二月会”的形式组织部落男女相会成婚成媒,后又制嫁娶,从此结束了人类的蒙昧状态,因此被称为“高媒”。子孙窑在太昊陵显仁殿东北角,据记载在庙会上有意的男女常摸它以示爱意,然后到某处野合,这样淮阳形成开放的恋爱方式,人们思想开放、热烈、大胆,不仅影响了当地人的习性,也很深地影响了当地的文学风格。我们还可以从人类学角度找到形成这一风格的原因,人类因生存需要,随着社会发展产生群内性禁忌,为了避免狩猎期人们为争夺异性二发生的冲突,自然形成狩猎期男女分开的禁忌,这样就日渐形成男女两大群体,而不需要这种禁忌的时候,就形成了全族发泄的节日,节日里他们疯狂的交合,形成“春社”和“社会”。《周礼.媒氏》载:“仲春之月,全会男女于是时也,奔着不禁,若无故不用会者罚之。司男女无夫家者而会之。”太昊陵庙会就这样日益形成,从中我们不难找到“陈风淫”的社会历史原因。“子之汤兮,宛丘之上兮,洵有情兮,而无望兮。坎其击缶,宛丘之道。值起鹭翿”,正如《诗经.陈风.宛丘》记录的那样淮阳至今流行一种原始巫舞—经挑舞,舞者穿一身黑衣,偏大襟,镶彩边,大腰裤,扎裹腿,黑绣花鞋,头裹五尺黑纱,黑纱下附二寸长穗,每组四人,三人担花篮,一人打竹板唱与伏羲有关的唱词。究其源,与陈地盛行巫风有关,《汉书.地理志》记载,周武王长女大姬嫁与陈国国君胡公,多年无子,她就请巫女求子,求神时巫女手舞足蹈,陈地百姓竞相效仿。《史记.匡衡传》记载:“陈夫人好巫,而民淫祀。”陈地艺术和文化及其传说,深深影响了淮阳文学。
被誉为“建安七子”之一的曹植在为“陈王”时写下很多关于伏羲的文章,宋代大文学家苏辙写有《宛丘三咏》,张耒也写有《太昊遗虚》,老年卜居淮阳著有《宛丘集》。太昊伏羲史称三皇之首,百王之先,文字之祖,深受历代帝王将相的敬重,受到九州黎民的爱戴,其文化流传也就至深至广。几千年来,中华儿女把对祖先的崇拜之情凝结于胸臆,抒发于笔端,见羲陵而赞语出,睹宗庙而诗文溢,加之淮阳深厚的文化传承,歌颂伏羲描写淮阳的诗文璨若星辰,先后有王彦寿、曹植、元结、苏轼、苏辙、范仲淹、张耒、雷方晓、吴三大等文坛巨匠的锦绣篇章对淮阳进行了深情抒发。淮阳博物馆收集历代名家匾额37块,楹联18副,诗词歌赋87篇,形成蔚为壮观的淮阳地域色彩的,以传说和非现实为内容和形式的淮阳文学传承。
四、古史传说对淮阳文化的影响
文学具有传承性,同时也具有明显的地域色彩,一个地方有影响的文化文学现象,会影响其地域文化并形成以其为核心的文学定式。正如贾平凹的文学风格影响一大批商州作家,延安精神造就大批红色作家一样。淮阳地域传说也影响了该地具有传说性质的文学特色。孙方友、墨白,淮阳本土作家,他们的作品内容多源于传说或传言,形式也具有传奇性,像一个个记录淮阳过去人物、画面的老照片,文字质朴犹如家乡的泥泥狗。孙方友是文学豫军中著名的小说家,其作品大多像回忆,而时间又超出回忆的范围,看起来更像传奇或者传说。《年集》记录了古老淮阳的集市镜像,小说以“记得小时候腊八一过,大街上开始有了年味”开头,记述了不同于现在,不同于他处的年集,“请猪羊”是本地特有风俗,并有民间传说意味。在描写卖画时,《穆桂英挂帅》、《女驸马》、《杨家将》、《天仙配》把我们引向一个又一个流传于此地的民间传说。“听上辈人说,我们那一带的人大多是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桐县大槐树下迁移来”,代代相传的思想情节和古老的移民传说映入脑海。无论内容上还是形式上,他的作品深受口耳相传的民间文学影响。在其作品《林一丹》中,开头这样描写:“林一丹祖籍山西,大概在明成化年间移居陈州”,我们不仅想起司马迁考证伏羲的情形。故事中的主人公是流传于淮阳一带的英雄,像其作品中的大多数人物一样,他们来源于该地的传说,民间传说给孙方友和像他一样的淮阳作家以创作的动力和源泉。
著名作家刘震云在钱良营作品集《陈州故事》序言中写道:“陈州是一枚邮票……我们通过陈州可以看到整个民族的历史、现在和我们自己。”雷从俊读后说:“现在淮阳的陈州就像精致且韵味十足的邮票,带着她精彩的故事,溢着春二三月的邮戳……给人以春天的清新和岁月的厚重。”在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这片土地上,伏羲、汲黯、孔子、曹植、李密、苏轼、包拯、范仲淹等无以计数的前辈先贤,名流雅士以自己的步履在这片土地匆匆走过。日子般稠密的神话传说和五湖四海的龙的子孙,合唱着千年不绝的足音来往于6500年的文明之都。钱良营的作品开掘了家乡人文沃土的旋律,以古陈州的厚重的历史文化、地域风情为背景,塑造了大批带有陈州印记的人物,他们的命运或曲折多桀,或悲壮凄切,或扑朔迷离,或质朴平实。无不引起读者关于历史渊源、文化心态、民族性格、地域特色等诸多问题的感悟。《包公下陈州》以极大的勇气继承、柔和、发展了历代传说,体现了陈州历史文化和精神内涵。
广义的神话包括古史传说,分为“独立神话”和“体系神话”,“独立神话”是原始的、单个的神话,“体系神话是文明的、综合的神话。⑦ 体系神话受阶级性、民族性、世界性的制约。而中国神话,尤其是诸如淮阳的地域神话传说不具有体系性。祖先崇拜是中国传统心理中最为根深蒂固的意识形态,淮阳地域内因古史传承,祖先崇拜盛行,伏羲地位远远大于皇帝老子,伏羲传说下的宗法伦理远大于严密残酷的封建意识。伦理范畴在人类历史中起着支柱作用,伦理化的远古传说就成为一代又一代淮阳人的精神依托。“神话传说比一切文明时代的文化门类都更深刻地在现着人类精神接近底层的隐秘愿望。”⑧历史表明,一个民族的早期历史,往往是形成传统的时刻,传统一经形成,社会流于一种定式,对一个群体来说,初次爱上的文化或事物是具有永久魅力的,将顽固地留在他们的心灵深处和意识底层,人类童年时代的古史传说在人类文化中处处存在。
五、结语
马克思说:“希腊艺术的前提是希腊神话。”我立刻想起了神话传说对淮阳文学的历史性影响。流传于淮阳的古史传说成为淮阳文学的母体,思想上、内容上、形式上继承贯通,形成独特的地域文学色彩。文学爱好者从理想化、超现实的传说中汲取灵感,加上该地广泛流传的传说史料,该地人们的自由开放和强烈的祖先崇拜、家乡情结,像老陈酒和泥泥狗一样的淮阳地域文学风格形成了。
陈地神话传说再现了中华史前文明,深深影响了淮阳独特的地域文学。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 第113页
②《宗教与资本》王子野译第2页
③《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   徐旭生著第4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④《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   徐旭生著第4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⑤《诸神的起源》何新著第98页时事出版社
⑥《中华文化起源志》田昌五著第118页上海人民出版社
⑦《神话学ABC》谢六逸著第70页上海世界书局出版
⑧《神话与民族精神》谢选骏著第262页山东文艺出版社

参考书目
《神话与民族精神》、《原始宗教理论》、《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诸神的起源》、《中华文化通志.中华文化起源志》、《羲皇陵庙楹联匾额诗词集》、《可爱的淮阳》、《陈州风采》、《龙都淮阳》等。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淮阳地域传说及其对该地文化的影响(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