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之楠 发表于 2020-4-14 15:23:49

淮阳地域传说及其对该地文化的影响

淮阳地域传说及其对该地文化的影响
                           王   振
前言:淮阳,古称宛丘、龙都、陈,位于北纬33°20’至34°00’,东经114°38’至115°04’,属于暖温带季风气候,温和多雨,四季分明,无霜期长,日照长,气候兼南北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编的《中国古地理图》显示,早在震旦纪在亚洲东部汪洋大海中,首先出现了“淮阳古陆”,直到石炭纪、三叠纪,“淮阳古陆”就是古生代繁殖发展的主要地区。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曾说:在五亿七千万年前至十九亿年震旦纪期间,中国境内绝大部分是海的情况下,就出现了大片的淮阳古陆,在这片土地上中华先民创造了辉煌的史前文明,留下了大量的神话传说和与之相佐的遗物遗迹,点燃了人类文明的曙光。在这块土地上,自古史传说以来,文化艺术璀璨夺目,形成具有传说色彩的地域文化。

目录:
一、普遍意义上的神话传说………………………………………2
二、淮阳地域传说及形成这一地域性的诸多因素………………………2
1、伏羲传说…………………………………………………………………2
2、炎帝传说…………………………………………………………………6
3、胡公传说…………………………………………………………………7
三、淮阳文学文化概况………………………………………………………7
四、古史传说对淮阳文学的影响……………………………………………9
五、结语………………………………………………………………………10

摘要:淮阳以悠久的历史承载了无以历数的古史传说,从中我们不难找到社会学、历史学、考古学等传说素地,从人类文明形成进程中找到古史传说对该地文学文化的影响。

一、普遍意义上的神话传说
    神话,马克思说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①拉法格也说:“神话既不是骗子的谎言,也不是无谓的想象的产物。它们不如说是人类思想的朴素和自发的形式之一。只有当我们猜中这些神话对于原始人和它们在许多世纪以来丧失掉了的那种意义的时候,我们才能理解人类的童年。”②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著名古史专家、考古学家天石说过:“神话是基于社会生活的艺术夸张与渲染,并夹杂着空想与幻想,但也或多或少地反映着历史的影象。”③古代神话是全民口头流传下来的原始文化结晶,它的起源和发展与人类语言的发展、叙事能力的增长是同步并进的。考古发现,新石器时代的人类正经历一个前所未有的语言发展高潮,我国大约在8000年前进入新石器时代,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新石器时代成熟,在这一时期原始人类收集各种材料去证明天地之间万事万物的起源、发展、原因、后果时,其故事演变成各种神话。然而神话是对大事件,共同关注的东西的心理反映,体现的是集体意识,日本学者松林武雄在《童话与儿童的研究》中说,原始人几乎没有个人意识,却常常受集团心理的支配。也正因如此,古神话传说才得以一代又一代地流传下来。
    古代传说是口耳相传的史料。我国现代著名古史专家、考古学家徐旭生先生认为,古代传说史料大都有其历史的核心,都有其历史渊源。它是未经后人加工的零散的资料,它形成于有文字记录之前,通过口耳发挥了比文字资料更加具有穿透力的作用,再通过考古文化解释其历史内涵,我们不难考证史前文化的大概面貌。
二、淮阳地域传说及形成这一地域性的诸多因素

1、 伏羲传说
    相传,淮阳是伏羲建都的地方,有文字以来各史家对伏羲进行大量记载,民间流行大量传说,近代考古工作对古史传说进行了充分的印证。淮阳民间神话传说林林总总,古老、全面而有系统,尤其以太昊伏羲的传说最多。这些传说包括人类的形成、繁殖、生存、文明的肇始等。用一种模糊的文化形式概括了史前模糊的历史社会形态。关于伏羲的传说是从人类意识的混沌状态开始的,正如世界各地的神话传说一样,人类文明起源于一场大洪水之后。传说在那场大洪水之前,各部落择地与野兽共居,伏羲部落生活在蔡水旁的高丘(宛丘)上,由于他从小聪明善良,在小时候和妹妹每天拿两个馒头喂蔡河桥头的大白龟,七七四十九天后,天昏地暗,飞沙走石,一场大洪水袭来,白龟要他们钻入肚里,在白龟肚里两人靠白龟为他们存放的馒头生活了七七四十九天,出来了世界上只剩下兄妹二人,为了繁衍后代,女娲提出与其兄结婚,但遭伏羲拒绝后二人约定滚磨成亲,在宛丘之上滚下磨盘,结果两磨和一,二人结为夫妻,由于怕羞,女娲用水中蒲草编成扇子遮脸交配。后女娲抟士造人,炼石补天,因为天上下雨,二人用扫帚扫已经捏成的泥胚,结果出现了后来的残疾人。这是一段关于人类祖先的传说,汉《风俗通义》、晋《搜神记》、唐《读异志》都有“古磨成要,结草为扇”的故事。玩具是先人们流传下来的信物,传承最古老,流行于淮阳的扇面老虎、泥泥狗被考古学家说成是“真图腾活化石”,记录了那段生活、繁殖、发展、进化过程。历代史书记载并再现了这些传说在当时的情况,使我们更自信地去考证古史。《淮南子?览冥训》:“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同载,火爁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熄,猛兽食颛民,鹜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据考证,在尧舜之前的一两千年里,由于没有发明凿井技术,各氏族集团择水而居,而气象规律又是两三百年一次大的洪水,人们生活条件生存环境十分艰难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面临灭顶之灾,像2004年岁末印度大海嘯近二十万人丧生,一定会给人留下记忆,这样洪水在原始人心中留下很深的印记,各地神话都与大洪水有关是有历史地理共因的。伏羲女娲兄妹为婚,应为母系氏族公社男女群婚乱婚状态。《三皇本纪》载:“太昊庖牺氏,风姓,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牺于成纪”。那时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交媾生育处于十分愚昧的状态,正如《纲鉴易知录》所云:“知其母,不知其父,知其爱,不知其礼”。这一时期侄姑相媾,叔侄女相媾,舅与甥女相媾的乱伦之事不可避免,群婚、抢婚、乱婚现象十分普遍,因生理学遗传原因,当时人们生育质量不高,残疾较多,也恰恰解释了女娲扫帚扫泥胎致人残疾之传说。《历代陵寝备考》载:“太昊伏羲氏,以木德王,都陈(淮阳),在位一百一十五年”。根据考古发掘,大汶口文化早期邳县刘林墓,五个墓群约150-200人,其中第五墓群55-60岁老年女性仅三人,男性仅一人,第一墓群60岁男女各两人,可见古代人的寿命不及现代,结合有史以来的社会历史知识,从盘庚到帝辛270余年12王,清200多年只不过十代皇帝,而伏羲在位115年,可以推测,伏羲为氏族名称而非一个人实体。不同史书对伏羲功绩作出概述:《竹书纪年》说:“结网罟,养牺牲,以充庖厨”。《史纲评要》也说他“养六畜,以充庖厨。”反映了这一氏族的生活方式,开始捕鱼,驯养牺牲,现如今淮阳泥泥狗由原始先民传承至今日,可能出于驯养狗为家畜,充满对狗忠诚老实的感情,考古发掘大汶口文化早期墓葬已发现大量狗猪骨骼,可见当时狗已成为氏族圈养的对象。传说他始定四海之广,制九州。《竹书纪年》曰“号曰龙师”,《纲鉴易知录》说他以龙纪官,号曰龙师,形成中华民族的龙图腾。《竹书纪年》:“太昊伏羲氏,风姓之祖也,有龙瑞,故以龙命官”。“以春官为青龙氏,夏官为赤龙氏,秋官为白龙氏,冬官为黑龙氏,中官为黄龙氏,是谓龙师而龙名”。相传,伏羲建都于陈,统领九大部落,北方两大部落以雄鹿老虎为图腾,南方三部落以鳄鱼、巨蜥、红鲤为图腾,西方以苍鹰,东方两个以白鲨长须鲸为图腾,居中的陈地以蟒蛇为图腾。伏羲征服四方后,取蟒蛇之身,鳄鱼的头,雄鹿的角,猛虎的眼,红鲤的鳞,巨蜥的腿,苍鹰的爪,白鲨的尾,长须鲸的须组成一个新图腾,体现华夏族九州的大融合。伏羲氏族处在人类思维有所发展正在向文明迈进的时期,这一氏族已具有综合思维的能力,“隆隆”的雷声使他们看到自然力量的伟大,就以“隆”声命名新图腾。甲骨文的龙左为雷鸣之音右为闪电之相。何新则认为龙是云神的生命格。⑤这也正是中国神话中云、雨、雷神叫“丰隆”的原因。太昊伏羲与皇帝同为太阳神崇拜的产物,《左传》云:“黄帝氏以云纪,是为云师而云名”,“太昊氏以龙纪”,表明了龙与云的分化同构关系,《五帝德》:“帝喾春夏乘龙,秋冬乘马。”我们能看出龙马皆云象,可以印证伏羲取龙声的真实性。
    《资治通鉴》曰“太昊伏羲都于宛丘。”伏羲虽为神话却与考古及人类学发现的人类文化演进系列相距不远,据淮阳平粮台考古发掘证实该地为古宛丘,也正是伏羲定都的地方。1979年,河南文物研究所对位于淮阳县城东南的平粮台——宛丘古城址进行了发掘。该遗址有5000多平方米,居住面积3400多平方米,城墙部分夯土筑成,南门有两个土坯垒砌的门房,面积约六平方米,并有陶排水管道,是目前考古发掘出的最早的陶排水管道。出土文物有石斧、石锛、石镰、骨鱼钩、石网坠、陶罐等,还残留有烧过的木炭,未完全燃烧的树枝和燃烧过的动物骨骼、贝壳、鱼骨等。经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所碳-14测定,这座古城距今约4600年,叠压在大汶口文化层之上,龙山文化层之下。专家认定这就是6000多年前伏羲都宛丘的古城址。平粮台是我国唯一一座原始社会时期两代帝王建都遗址,1988年被国务院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被列为国家二级风险单位,2000年被公布为“二十世纪河南十大重要考古发现”之一。《历代帝王陵寝备考》记载:“炎帝神农氏,以火德王都陈。”城东北五公里处,有一土台,高丈余,广十亩,名五谷台,是我国一座著名的古文化遗址,传为神农氏播种五谷之地,也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传说。该地已发掘神农井,口大底小,约十几米深,证实已有五六千年历史,是我国目前已发掘出的最早的人工凿井。
    从考古和史料可知,太昊伏羲氏已经是一个高度融合的大氏族,开启了华夏文明的先声。据史载太昊伏羲氏生于成纪,现在甘肃天水有“伏羲庙”,从中可以找到源于西北的仰韶文化向东发展的轨迹。仰韶文化的前身为大地湾老官台文化与大地湾李家村文化,分别分布于秦陇地区,汉水丹水地区,与伏羲生于成纪相吻合。而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属于中晚期,最早在公元前4300前,在三门峡地区发现两种文化交错关系,找到仰韶文化东下的线索,为各种文化在豫东淮阳之地融合打下基础。《左传?昭公十七年》载:“陈,太皋之墟也。”皋亦作昊、皓,其意为太阳经天而行,太昊部落是一个信仰太阳神的氏族部落,发源于黄河下游,淮河中上游,豫东淮阳有太昊陵,相传一天天混地暗,人祖伏羲位崩,大水冲来一人头,头上长角,到现太昊陵处沉下,随之土地垅起形成土丘,为太昊陵墓。这里春秋有陵,汉前有祠,北宋时大修,有苏轼之妹巾书石碑一通,乾隆十年大修成现在格局,占地875亩,南北长750米,以伏羲先天八卦数理兴建,分外城、内城、紫禁城,有三殿、两楼、两廊、两坊、一台、一坛、一亭、一祠、一堂、一园、七观、十六厅。其陵墓上圆下方,是中国唯一“天圆地方”形制的陵墓,陵高十寻(一寻等于八市尺),方座边长182米。太昊定姓氏,自己以自然现象取姓为风,2004年10月18日,淮阳举办了首届中华姓氏文化节,世界各地华人华侨云集,追忆祭奠人祖伏羲。风姓与神话风后、风伯应有关,但二者不是社会实体,据《左传.僖公二十一年》记载:“任、宿、须句、颛臾,风姓也,实司太昊一有济之祀,以服事诸夏”。杜预注“任,今任县”,在山东济宁市;“宿,小国,东平无盐县也”;“须句在东平须昌县西北”;“颛臾,在泰山武阳县东北”,今费县,都在今山东境内。《山海经.大荒东经》云:“东海之外大豁,少昊之国”。《帝王世纪》云:“颛顼生十年而佐少昊”,太昊之部族可能因受后来其他强大民族的攻击而东进,入山东境内,发展为少昊部落,东部少数民族蚩尤部落也与太昊有关。《左传》载:“太皋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蚩尤之“尤”古文为蛇形,“蚩”下部为虫,古代虫蛇不分,现东部地区称蛇为长虫。所以太昊、少皋、蚩尤应为东夷少数民族的祖先。因东夷集团处于各文化交界处,仰韶文化与东夷文化再次接触。
   
(未完待续)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淮阳地域传说及其对该地文化的影响